故宫简介
北京的地位 周朝:分封制,首都:镐京,基本在陕西和河南附近,如西安、洛阳。北京当时属于蓟(ji)国,后来被燕国吞并了。 从周开始,统治者们就在北京修筑长城。 唐、宋时期,北京(当时叫幽州)属于边防,就是安禄山起兵造反的根据地,史称“安史之乱”。宋朝为了收回包括北京在内的燕云十六州,和辽国打了几十年,最后缔结了“澶渊之盟”。 辽朝和金朝都施行五京制,设立了五个都城。其中辽朝的南京析津府、金朝的中都大兴府就是北京。 元、明、清:成为了家国中心。忽必烈建立元朝后,就把首都定在了北京,那时的北京被叫作大都。 朱元璋创建了明朝,首都是南京。朱元璋因为太子朱标去世得早,就把皇位隔代传给了他最喜欢的孙子朱允炆。可是这个孙子和他的藩王叔叔们处得相当不咋样,老想着削藩,砸人家饭碗,惹得叔叔们直接造反。造反的人里实力最强的,就是朱允炆的四叔—朱棣。也是他把朱允炆从皇位上薅了下来,自己坐了上去。朱棣就是明朝的第三个皇帝明成祖。这场叔侄大战就是靖难之役。朱棣推出新政策从南京迁都去北京!朱棣当王爷时就在北京,这也叫天子守国门。 新的皇宫于永乐四年(1406年,约等于朱棣做皇帝的第四个年头)开工,在永乐十八年(1420年)完工。这座城历经600多年,由明清两朝24位皇帝轮番坐镇。 故宫的选址 周朝开始制定各种规定,对各项社会活动都编写了相应的规范制度。这部教大家做人做事的书就是《周官》,后来被叫作《周礼》。 后来工程事务这块内容缺失了,汉朝时有人把另一本独立的书《考工记》补入了《周礼》中。《考工记》中不仅记录了手工业各工种的生产管理、工程建设的规范,还描述了一个理想化的王城。 中心是官员办公在皇城,官员地位略高的住在内城,百姓地位低,住在外城。按照《周礼》的规定,紫禁城的位置也必须在正中间! 《考工记》所载:左祖右社和前朝后市,天子在北门治市,天子在南面管政,西边社稷坛,祭祀土地神、五谷神、祈祷风调雨顺,东边祖庙,也叫太庙,祭祀祖宗,祈求国泰民安; 山水能留住元气,达到阴阳平衡!阳为天,阴为地,有了天地之后,万物由此诞生繁衍。 于是,工人们把建造紫禁城挖出来的土堆成山,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景山。明朝永乐年间叫作福山,后来改名为万岁山,清朝改名为景山,景山这个名字沿用至今。为了让元气留在紫禁城,宫城里特地挖出了一条河,取名金水河。紫禁城也因此形成了这种背靠大山、面朝小河的格局。称为负阴抱阳。 故宫布局 前三殿:太和殿,中和殿,保和殿;后三宫:乾清宫(乾卦,三—)、交泰殿(泰卦,上三–下三—),坤宁宫(坤卦,三–)。 三大殿主要举办国家典礼,发生着关系国家兴亡的大事。五道门:大清门/大明门(现已拆除)、天安门(明朝承天门)、端门、午门、太和门(明朝奉天门、皇极门)。这种三殿五门的设置,也是对周朝五门三朝制度的致敬。内廷的中轴线上有皇帝和皇后的卧室,组合起来叫作后三宫。天地和而万物生,阴阳接而变化起。 乾清坤宁。 后三宫的两边是妃嫔的住处。每一边都有六座宫殿,这就是东西六宫。 太和殿:国家最重要的典礼,新皇帝登基,中间就是皇上的宝座,接受文武百官朝拜。元旦(现在的春节)、冬至、皇帝过生日(万寿节)、新帝登基、册封皇后等一系列重要的活动都在太和殿。 中和殿:中国古代重视农业,作为国家的“头儿”,皇帝更要起带头作用。在清朝,皇帝每年春天都会去先农坛祭祀、耕地。祭祀用的祝版,耕地用的种子、农具,都会在中和殿接受皇帝的查验。皇帝会在这检阅玉牒(皇帝的家谱)。 保和殿:就承担了筛选人才的功能。举办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场:殿试。科举考试的前三名——状元、榜眼、探花,由皇帝钦定。 乾清宫(乾卦,三—):皇上住的地方。 交泰殿(泰卦,上三–下三—):明朝时新婚的婚房 坤宁宫(坤卦,三–):皇后住的地方,但到了清朝皇后就住在东西六宫了。清朝皇上对坤宁宫做了改造,加炕、满族会议、祭祀、婚房,门的方向也改到了东边。 明朝时,皇帝担心选官家的女子入宫,会造成官员与后宫勾结乱政,所以喜欢在民间大范围开展选秀。到了清朝,老爱家刚上任,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,就不能让普通人随意进宫。所以他们决定——选秀必须选自己人:八旗女子。 八旗旗色的分别为镶黄、正黄、正白、正红、正蓝、镶白、镶红、镶蓝。这些旗的编制,是合军政、民政于一体的。 储秀宫:慈禧,慈禧太后后来还把储秀宫和翊坤宫打通,合二为一;永寿宫:董鄂妃、孝献皇后(顺治);景仁宫:熹贵妃、孝圣宪皇后(清世宗爱新觉罗·胤禛、雍正) 皇后平日里主要帮皇帝打理后宫。管请安:日常带着后妃给太后请安,彰显孝道。管请教:日常教导各位后妃,规范她们的言行。管请吃与请喝:有时会主持国家级重要活动,比如在亲蚕礼上带着妃嫔们祭拜蚕神嫘祖、采桑叶喂蚕,以鼓励国家的农桑纺织。 最终总结为 皇家礼仪 古代礼仪分为五大类,也叫“五礼制度”。 佛祖做的台基,叫须弥座。三层台基只能皇家永,两层台基一般寺庙能用,比如曲阜孔庙,一层台基百姓可以用。 屋身:皇家宫殿:面阔是九间甚至更多。官衙:面阔是五至七间。百姓:不管多有钱,也就三间房。三大殿中的太和殿,等级最高,所以它的面阔有十一间! 屋顶:皇家两层,寺庙一层,百姓普通山顶。 四次火灾 科举 战国以前,前途靠血缘关系,只要家人牛,前途不用愁。 到了战国时期,普通人要想往上爬,得靠军功。 尤其是秦国,军功分二十级,在战场上砍的人越多,官位越高。 汉代选人,采用的是察举制。这种制度规定,让各地的地方官来考察、推举人才。当时,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,所以地方官在推举时,最重视孝和廉这两种品质。但这种推举方式有一个很明显的漏洞:容易滋生“关系户”。 隋唐时期:通过考试,让大家共同竞争,使普通人也有做官的机会,这一制度就是——科举制! 科举制:本地考试,也叫童试。分为县试、府试、院试,考中之后成为秀才。省城参加乡试,考中之后成为举人,第一名叫作解jie元。前往中央的礼部参加会试,考中叫做贡士,第一名叫做会元。最后前往皇宫里参加殿试,考中叫做进士,前三名状元、榜眼和探花。 通常能闯到“殿试”关的,全国不过一两百人。乡试每三年才举行一次。到了明清考试要求写的文章包含八个部分,每个部分都有固定格式,必须严格按照格式写,考题也只跟四书五经有关。因此出现了八股文。 | 参考:陈磊的《半小时漫画故宫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