告别“最好”执念,拥抱“更好”成长

告别“最好”执念,拥抱“更好”成长 在育儿路上,我们都盼着孩子事事做到最好,可你知道吗?吴军老师说了句特别深刻的话:“最好是更好的敌人。”这观点,简直是给咱们育儿理念来了个大冲击,快来听听为啥。 咱们做家长的,总是希望孩子能追求极致,做到最好。可这“最好”的标准,就像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,把孩子压得喘不过气。当孩子一门心思盯着“最好”,一旦达不到,就容易自我否定,陷入焦虑和沮丧,甚至害怕尝试新事物,因为怕失败,怕达不到“最好”。就像有些孩子,为了考试拿满分,拼命刷题,忽略了知识的灵活运用和探索新知识的乐趣。相反,要是孩子把目光转向“更好”,那心态可就大不一样。“更好”意味着不断进步,每一次小的提升都是成功,孩子能在这个过程中收获自信,保持对学习和生活的热情,一点点积累,最终实现质的飞跃。 家长们,咱们得帮孩子转变观念。当孩子面对任务,别总强调要做到最好,而是鼓励他们跟自己比,今天比昨天更好。比如孩子写作业,上次用了两小时,这次一小时五十分钟完成,即便还有错误,也要肯定他在速度上的进步。平时,多引导孩子关注过程中的收获,而非只盯着结果。像孩子参加运动会,没拿到名次,但学到了团队协作,就表扬他在这方面的成长。让孩子明白,每一个“更好”的积累,都会让他们离优秀更近一步。 #最好与更好 #孩子成长 #育儿理念 #读书

2025-06-01 · FLY的狐狸

打破教育困局,必须向着光明走去:倾听《十三邀》的深刻反思

强烈建议大家看下许知远在《十三邀》第八季第六集采访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林小英的节目。 节目核心内容围绕教育公平、底层困境、体制反思等话题展开深度对话。 教育的内卷化:林小英直言国内教育太卷,孩子和家长为分数不断投入精力,陷入无意义竞争。高考压力使孩子从小备考,课外补习、刷题成为常态,学生的时间和空间被填满,成为考试机器。 教育的目的与本质:林小英认为教育不能仅为谋生,更要让孩子成为能感知世界、享受生活、有创造力和思考力的个体。“会玩”是创造力的体现,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探索世界的重要途径,但孩子感受生活、享受人生的权利被剥夺。 教育的评价标准:当前教育以成绩、分数作为唯一评判标准,将所有人纳入统一标准比较评判,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多样性。林小英呼吁教育应尊重个体差异,激发多元潜能,为学生打下必要基础,给予他们探索兴趣和潜能的空间。 县域教育的困境:林小英通过调研项目发现,县域教育处于竞争链条末端,师资匮乏,学生升学压力大。来自县城的孩子在现有竞争体系中难出头,初中毕业就因中考分流,很多孩子被“甩出去”,教育体制缺乏为他们提供的多元出口。 教育对生命力的影响:从高一到高三,学生生命力萎缩明显,高三学生眼中无光、缺乏生命力。这种教育模式限制了学生创造力,扼杀了他们的生命力和想象力,使地方性、本土性被边缘化,培养出的人才缺乏创新精神和适应复杂社会的能力。 #教育的内卷化 #孩子成长 #教育 #读书

2025-05-09 · FLY的狐狸

为人父母,情绪稳定到底有多重要

大家知道吗?父母情绪稳定,简直是给孩子一生最好的礼物!然而,大多数父母却都忽视了这一点。 想象一下,孩子满心欢喜拿着考了 98 分的试卷回家,本以为能得到表扬,结果父母第一反应却是:“怎么丢了两分?那两分丢哪儿去了?”瞬间,孩子眼里的光没了。 再或者,孩子不小心打翻了水杯,家长立刻大发雷霆:“你怎么这么毛手毛脚!”吓得孩子瑟瑟发抖。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很熟悉?父母一时的情绪失控,却可能在孩子心里留下深深的创伤。而情绪稳定的父母,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,让孩子在充满爱与信任的环境中成长,孩子会更自信、更勇敢地去探索世界。 曾经有位妈妈,在孩子因为比赛失利而大哭时,没有责备,而是温柔地抱住孩子,轻声说:“宝贝,妈妈知道你很努力了,比赛有输有赢很正常呀,你在妈妈心里永远是最棒的。”孩子听了,渐渐停止哭泣,抬头看着妈妈坚定地说:“下次我一定会赢回来!”这种温暖而稳定的情绪回应,就是孩子成长路上最坚实的后盾。 为人父母,从现在开始,尝试控制自己的情绪吧。当孩子犯错,先深呼吸 5 秒,再开口说话;当孩子取得成绩,不要吝啬赞美。让我们用稳定的情绪,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爱的成长环境。

2025-04-29 · FLY的狐狸